花蓮的吉安鄉在日據時代是大批日本人移民的主要據點。吉安鄉早期是阿美族聚居之地,原本名為『七腳川』,在阿美族語裡就是『柴薪很多的地方』,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日本人強佔之前,一直是阿美族人安居樂業之地。由於吉安靠近兇猛的太魯閣族人領地,當地的阿美人為了求生存,也因此比其他地區的阿美族人都更強悍。後來日本人和阿美族人最終還是發生了大規模的抗爭,最後,不敵日本現代化的軍力,有200多名阿美族人被迫遷徙移往鯉魚潭或台東。
被強制遷村後,阿美族人所留下的土地被全數被沒,而留下的土地就成為移民村的基地。當時只要日本移民前來,就發給一棟房子、一片大田地,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由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前來的日人,並依著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,因新移民的加入,設立並奠定了現代花蓮的開發。『吉野』的地名直到民國37年才由國民政府將之更名為『吉安』。
西元1917年,日人為了安定遠渡重洋開墾思念故鄉的日本民心,為了提供一個讓日人移民安定的力量,也為了傳教,一位名為川端滿二的長者,於是決定在此籌建屬日本真言宗高野派的『吉野布教所』,即現今的『慶修院』。慶修院在當時除了是日人的精神信仰中心外,並具備了醫療所、課堂室及喪葬法事服務處等多種功能。
日據時代,『吉野』分為宮前、清水及草分等3座日人移民村,即為現今的慶豐、福興和永興等3村,因此吉安鄉的人文風貌,堪稱為台灣深具代表性的日人移民村。而慶修院(吉野布教所) 在經歷日本移民時代的風光,也經歷半個世紀的沉默與殘破,近幾年,在花蓮縣政府文化局、地方文史工作者、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等各方的努力下,經過古蹟的整修與人文精神的重建之後,為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真言宗寺院,不但是東部地區保持最完整的日據時期神社古蹟外,也是台灣國家古蹟,更是日本人來台旅遊尋根拜訪的觀光景點之一。
下圖的不動明王,為慶修院供俸的主神。
寺院一角落,設立漂流木造形的『護摩木』懸掛支架。『護摩木』也就是『祈福板』,是真言宗求神祈福的方法之一;信眾可在祈福板上寫下自己的心願,或是對關愛之人的祝福,將之繫在佛堂前,可獲得眾神日夜護佑。每年歲末,慶修院會請日本真言宗高僧來台,舉行『火供護摩』法會,寺方會把一年累積的所有護摩木與薪柴、松葉等一起燒掉,象徵心想事成,諸事平安。
我買了上面這張明信片給自己。
原本的慶修院,多了許多綠意盎然的山,還有一些樹,整修過後,
或許整潔乾淨,但卻覺得少了一些古蹟的歷史~這裡可是三級古蹟呢!
看完上面一大段的故事歷史,總覺得好想搭著時光機回去看看,
以前的人究竟都是怎樣生活?想著當時被統治的感覺,心裡應該很不服,
種種的歷史,到現在來說,都是一種特別的故事,畢竟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。
現在,歷史依然繼續前進,創造著台灣的新歷史,想到這裡,
就覺得現在的我們還真是幸福,不過每個時代面臨的狀況都不相同,期待更好!
上面的林田山,也是我這次來花蓮想去的一個景點,但開車似乎距離一小時的車程,
立刻被柚子拒絕,留一點地方,我們下次再來探訪。
三月的禮拜二到訪,既不是過年也不是周末,來參訪的人很少,
很安靜,更可以讓人更享受的靜靜的慶修院。
這裡約莫...可停留30分鐘至1小時的行程,就是欣賞古蹟跟回味歷史的好去處。
現在的慶修院堪稱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寺院,文物史蹟也都維持完善。主體建築外觀採日本傳統佛寺的平面與造型,出軒式入口,木欄杆寶形造型以及四角鐵皮屋面,頗有江戶風格,是當時日本的傳統木造建築方式的架構,建物手工精美,是花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旅遊地標之一。
花蓮縣吉安鄉『慶修院』,創建於西元1917年,前身是日本真言宗高野派『吉野布教所』,是當時移民花蓮的日人最主要信仰中心,具有日語講習班、醫療所、喪葬法事服務等功能。1945年改名為「慶修院」,直至於民國86年4月1日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。
-以上資訊很多來自官網,想更了解慶修院的朋友請點下面連結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接著在中華路上(應該沒記錯吧), 等紅綠燈時看到了路旁的奇景。
這裡的樹有蓋個小屋子耶!!!雖然小小的,但好特別。
旁邊的招牌寫著 【百榕田埔】,所以說是百年的榕樹囉!
走到上面,往下看,好多榕樹~~~
今天花蓮的旅程真是排得有夠悠哉,接著就是到南濱海邊去走走,晚上就去自強夜市~~
之前我們都比較偏去富里找柚子阿姨,那邊更偏向農村大自然景色,
在花蓮市區其實比較沒有自然景觀,感覺和一般的城市差不多,
不過這也是一種不一樣的花蓮體驗,似乎比較多人會安排這樣的行程 :)
到了花蓮,最別忘了就是,去看看大山和大海吧!!
下圖於南濱海邊
延伸閱讀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